0
呆在家里久了,孩子妈烦我太悠闲,安排我给孩子辅导古诗词。
孩子把学校的教材《古诗词168首》拿了过来,问我怎么搞。
我说,找你喜欢的,读!
他斜着眼狡黠地问,随便读?
我说,是!
他就摇头晃脑读起了《寻隐者不遇》,表演用力了点,看上去有些嘻嘻哈哈、不务正业。
1
孩子妈很不乐意,说这首太简单,早就背过了,你们偷懒在应付。
我问她,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做。
她教科书式地说:
第一,要找新的难的没背会的;
第二,要背下来;
第三,要给他讲诗的意思。
我一一反驳。
第一,唐诗有几万首,传到后来成了《唐诗三百首》,小学生又精选168首,朗朗上口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,才是经典永恒的,现在才二年级,还早得很,学那么多那么难干什么;
第二,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”,古人都说了是“读”而不是背,古人用字精准,总不会错;死记硬背,枯燥乏味,背完就扔;熟读之后自然会记住了的,记不住的,估计就得从书上删掉了;
第三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同一个作品,不同的人,不同的时间,不同的环境,理解都是不一样的;我的理解,说不定只适合我,也有可能是错的,为什么要强加给孩子。
孩子妈说我懒都懒得这么有理。
2
我百度了《寻隐者不遇》的短视频给孩子看。
这是一个搞笑版的漫画讲解,四岁半的妹妹一看有动画片,赶紧凑了过来,和哥哥一起,看得乐不可支、前合后仰。
突然,孩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,拿着平板给我看:
爸爸你看这个“采”字,一个“爪”下面一个“木”,原来是人伸出一只手去摘树上的果子,“采”字创造出来后一直没有变耶!
我说我还真不知道,你可以当我的老师了。
3
孩子妈铁定了心,要我必须给孩子讲解一下。
我说那我讲一下我的理解吧,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哈,还是要以你们老师讲的为准。
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听。
我说你看最近外面到处是病毒,那个叫钟南山的老人,他就是一个隐者,他水平高能帮助我们,但是真人不露相,他平时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。
没事的时候,他不出来,大家也不提他;病毒来了,事大了,大家都急着去找他,他能帮助我们治病,我们都相信他,听他的话;但是呢,该办的事办完了,他就又躲起来了,继续当他的隐者。
我们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在哪里,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找到那个童子,有个主持人叫白岩松,他就是,我们一般去问他。
你看前几天大家都去找白岩松,结果白岩松也说这几天没有联系到,只知道师傅采药去了,云深不知处。
我儿子很有创意地说,那钟南山就是躲在南山的隐者了,白岩松是松树下的童子,所以他名字里有个“松”字。
这个说法很有点嬉皮笑脸,但细究起来好像也没太大毛病,钟南山不是在中国最南边的广州吗,白岩松的名字不仅有个“松”,还是长在石头上的。
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我就跟他们说:答对!
发表评论